- A+
推荐一篇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文章标题为“Osteoarthritis treatment via the GLP-1–mediated gut-joint axis targets intestinal FXR signaling”。本文通讯作者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雷光华教授,曾超教授和魏捷教授,以及上海药物所的谢岑教授。本文中,研究者通过靶向代谢组学与宏基因组测序等策略,成功揭示了甘氨熊去氧胆酸(GUDCA)在骨关节炎治疗过程中的生物学效应与信号机制。
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且极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关节退行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据统计,全球目前有超过5.95亿名骨关节炎患者。长期以来,研究者认为骨关节炎的主要病因是机械磨损。然而,事实上其具有复杂的致病机制,目前仍未能对其机制进行解析,并且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中,作者试图对此过程进行探索。基于此前研究,研究者意识到,骨关节炎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失调现象。由此,通过血浆靶向代谢组学检测,他们发现,患者体内的熊去氧胆酸(UDCA)类物质水平与骨关节炎患病率呈现负相关,特别是UDCA的主要成分甘氨熊去氧胆酸(GUDCA)水平的降低与骨关节炎的患病率呈正相关。基于此,研究者后续研究中就进一步围绕GUDCA进行展开。
通过在小鼠中进行组织学与免疫组化分析,他们发现口服GUDCA的骨关节炎模型小鼠的疾病表型受到显著抑制。考虑到GUDCA这类次级胆汁酸通常由肠道细菌产生,且主要作用于受体TGR5和FXR,以进一步发挥生物学效应。研究者对这两种基因进行分别的敲除与回补后,发现FXR是此过程最主要的功能性受体,且仅依赖于肠道FXR,而非肝脏等其他组织的FXR受体。此外,GUDCA对FXR受体具有抑制性作用,其IC50为67.5 μM。
为了进一步探索肠道来源的GUDCA对骨关节炎产生作用的机制,研究者对肠道细胞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GUDCA能够促进GLP-1表达型肠内分泌细胞的增殖,且这一作用依赖于肠道FXR受体。同时,通过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研究者进一步确定了产生GUDCA的核心细菌。他们发现在骨关节炎患者中,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lteae)水平显著降低。后续通过生化实验与骨关节炎小鼠模型实验,他们确定了梭状芽孢杆菌是骨关节炎中调控UDCA的关键微生物,具有改变胆汁酸代谢,驱动GLP-1并调控肠道-关节轴的能力。最后,在使用了UDCA进行治疗后,骨关节炎患者的疾病状态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与改善,由此确认了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本文中,作者通过靶向代谢组学技术与宏基因组测序策略,成功阐明了基于肠道细菌-胆汁酸-肠道FXR受体-GLP-1-关节轴的骨关节炎致病机理与治疗策略,为此疾病的治疗与诊断提供了新靶点与新角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作者:KLH
责任编辑:LZ
DOI:10.1126/science.adt0548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t0548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