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Catal.】对乙烯形成酶降解α-酮戊二酸催化机理的集群模型研究揭示与非血红素铁羟化酶的结构差异

  • A+
乙烯是植物中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可以触发叶片、花朵和果实的生长。参与乙烯生物合成的酶之一是乙烯形成酶(EFE),它是一种常见的非血红素铁酶,可将α-酮戊二酸生物降解为三个CO2分子和乙烯。由于EFE在乙烯生物合成中的详细机制仍然存在争议,尤其是共底物L-精氨酸的功能,The University ofManchesterSam P. de Visser团队决定对乙烯生物合成酶可能的催化途径进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并测试可能的途径和催化机制。


图片来源:ACS Catal.

 

首先,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由322个原子组成的大型活性中心簇模型,该模型包含了活性中心和底物(α-酮戊二酸)结合口袋的第一和第二配位球的所有特征。


图片来源:ACS Catal.

 

随后,通过计算确定了一种过琥珀酸中间产物,它会触发酶中的分叉路径,或者与二氧化碳分子反应形成碳酸盐,或者通过杂化氧键断裂形成高价铁(IV-氧物种。

图片来源:ACS Catal.

 

研究表明,这两条分叉路径再次汇聚到同一个中间体,并可能产生乙烯,尽管这两条路径具有不同的动力学。

图片来源:ACS Catal.

 

研究还表明,铁(IV-氧本身可以形成碳酸盐和乙烯,但需要通过更高的能垒才能实现。事实上,这些能垒高于典型的脂肪族羟基化能垒,可能不会与精氨酸羟基化产生竞争性。将L-精氨酸共底物纳入模型会导致酶的结构和折叠发生微小变化,但其电荷和偶极矩似乎不会影响催化循环的第一阶段。此外,关键的激活屏障似乎较少受到L-精氨酸加入模型的影响。因此,L-精氨酸的作用可能是将α-酮戊二酸及其产物锁定在紧密结合的口袋中,以使其降解并防止二氧化碳的早期释放。由于不同精氨酸激活的非血红素铁双加氧酶在共底物结合口袋中的α-酮戊二酸定位和其在EFE中更紧密的结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预测在氧激活机制的第一阶段二氧化碳的释放被阻止。这使得二氧化碳攻击过琥珀酸盐络合物,形成碳酸盐产物,从而形成乙烯。


图片来源:ACS Catal.

 

总之,这项工作为将EFE转化为羟化酶或改善乙烯生物合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Cluster Model Study intothe Catalytic Mechanism of α‑Ketoglutarate Biodegradation by the Ethylene-Forming Enzyme Reveals Structural Differences with Nonheme Iron Hydroxylases

ACS Catal.

DOI: 10.1021/acscatal.1c04029

原文作者:C.-C.George Yeh,Sidra Ghafoor,Jagnyesh Kumar Satpathy, Thirakorn Mokkawes, Chivukula V. Sastri, and Sam P. de Visser*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